欢迎访问交大哲学系!

Welcome to visit our website!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系所介绍 > 历史沿革

哲学在交大

  一、中体西用——创校之哲学理念


1895323日(农历),中日签《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全国各界志士仁人寻求变法救国之道。

8月13日,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在天津凑准设立中西学堂。


(盛宣怀像)


1896年3月,清大理寺少卿盛宣怀仿各国学制,禀明两江总督臣刘坤一,请准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9月,盛宣怀奏陈《请设学堂片》;12月12日,盛宣怀再次奏疏办学。12月24日,盛宣怀奏疏得到朱批:“该衙门知道,钦此。”盛宣怀奉旨允准,督办南洋公学

盛宣怀为清末洋务运动核心人物之一。因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针、强学理念也为南洋公学初期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定下基调。这一基调也可体现在南洋公学早期的教科书当中。

18971015日,师范班学生陈懋治、杜嗣程、沈庆鸿等自编《蒙学课本》三篇,是我国近代第一部体现新教学思想的教科书。该书融合国学儒家伦理西学科学技术于一体,被用为南洋公学之外院学堂(即师范院的附属实验小学,招收八、九至十七、八岁的学生)之教材。

1898年制定《南洋公学高等小学章程》,其中“孝经”、“四书”、“左传”国学经典读物被列为不同年级之课程。

此外,在南洋公学设立之初的校长(当时称为“总理”或“监督”)中,多位为晚清时期的进士,因而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如劳乃宣,同治进士,曾协助德国人尉礼贤将《论语》译成德文;沈曾植,光绪六年进士,学识渊博、早年通汉宋儒学,中年研究佛学,被清朝遗老推崇为“硕学通儒”;刘树屏、光绪十六年进士,翰林学士;张鹤龄,光绪十八年进士,翰林学士;王清穆,光绪十六年进士,翰林学士;唐文治,光绪十八年进士,翰林学士;叶恭绰,清末举人;关赓麟1904年进士;李范一,清末秀才;蔡元培,光绪十八年进士,翰林学士。


二、西学东渐——交大哲学教育之始


如若说交大历史上的“国学教育”可以追溯道南洋公学设立之初的国学经典课程,那么交大最早的“哲学教育”则肇始于蔡元培。蔡元培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等,引领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以对北京大学的建设而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其所提倡的、具有开拓与创新之精神、独立与自由之品格、反思与批判之气魄的现代教育思想,在早年任职于南洋公学特班时期就开始展露锋芒。蔡元培与交大直接的联系有两次,第一次便是1901年任南洋特班的教习。


(蔡元培像)


而正是在这第一次与交大的直接联系中,蔡元培开启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哲学教育之先河。“学生黄炎培回忆‘中文总教习蔡鹤卿师元培集同学谈话,交给我们一张分门清单,上写着哲学、文学、政治、外交、经济、教育等二三十门学科,让个人任选一门。然后蔡师就这一门开示应读的主要、次要书目,嘱向学校藏书楼借书阅读,每天写笔记送老师批阅’”。[1]

蔡元培在南洋公学特班任教期间,为民族之复兴培养出了一批近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如,后来师从美国哲学家杜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蒋梦麟;教育家、政治家黄炎培;佛学家、音乐教育家李叔同;思想家、哲学史家谢无量;经史学家、科学文化传播者洪允详等等。

蔡元培在哲学学科上著作颇丰,其编译和创作的哲学著作有:《哲学要领》、《伦理学原理》、《哲学大纲》、《简易哲学纲要》、《中国伦理学史》、《美学通论》等。为近代中国早期的哲学教育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极具启蒙性的教育思想开启了交大的现代哲学教育,虽然短暂且赢弱,但却如一盏明灯为在黑暗中摸索的交大哲人指明方向。而其也用自身实际之行动践行着这种他所崇尚的反思、批判之哲学。1902年底,其以辞职的方式声援在“墨水瓶事件”中受到不公待遇的学生,自此结束第一次在交大的任职。

蔡元培第二次与交大的直接联系是于1928年春夏期间受命出任第一交通大学校长。但后因年事已高、精力不足而辞职。即便如此,也在短短数月之内做出了一些改革之举措。


三、尚实强学——实用主义哲学的教育观


秉持振兴民族、挽救国家之理念而建校的交通大学(南洋公学),在唐文治任校长期间,提倡“求实学、办实业”的教育理念,从而推动了老交大全面向工科大学转型的进程。技术与工程这些可以快速应用以提升国力的实用学科在唐文治任职的十四年间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引领中国之工学教育。


(唐文治像)


唐文治的“尚实”教育观具有明显的洋务运动思想遗迹,展现了中国式“实用主义哲学”的求知理念。哲学实用主义是同时期美国盛行的一种哲学流派,因胡适的传播在国内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也因其与孔子主张的“学以致用”之求学理念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而容易被国人接受。引导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哲学论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实用主义真理观也具有一定的理论相似性。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唐文治尚实强学之治校理念是贯穿于二十世纪始终的中国学人强国哲学的一个典型片段与缩影。从儒家之学以致用、到洋务之中体西用、到文治之求实务实、再到马哲之实践求真。唐文治“尚实”之哲学思考可被视为中国特色之哲学研究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一座思想桥梁,为20世纪交大之发展定下了哲学的基调。

“南洋公学时期,学校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办学宗旨,致力培养‘通达中国经史大义、厚植根柢为基础’,兼通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新式人才。至唐文治掌校时,更加注重国学教育,加强文化典籍的熏陶,以保存和发扬国粹,培育国民精神。”[2]

基于工文并重的理念,1908年,唐文治首开经学课程,开启了中国哲学教学。以实用之工科见长的交大为民族的哲学教育(这样非实用之学术教育事业)也培养了杰出人才。如,第一个把卢梭《社会契约论》翻译成中文的杨廷栋;后来成长为哲学家、哲学史家的黄子通(又名:理中)。此外,国学大师辜鸿铭也在1910年受聘出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交大前身的一个校名)教务长,兼教国际公法。辜鸿铭在清末文学界与严复齐名,是近代中学西渐的先驱。1921年,交通大学成立了哲学技术与生物学荣誉会制(斐托斐分会),数十名教员及优秀学子入选。


四、西迁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观[3]


建国后,带领交通大学西迁的彭康校长是我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彭康于1924年-1927年赴日求学,就读于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1952年11月被任命为交通大学校长,1953年1月被任命为校党委书记。1956年率校西迁,继续担任交通大学西安分部和上海分部的校长。1959年,西安与上海的交通大学两部单独建校,彭康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彭康校长带校西迁正如其所说是“在国家的利益下,考虑学校、个人利益”,这是一种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教育理念,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2021年9月,“西迁精神”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伟大精神。这正是党和国家对自彭康以来的交通大学迁校理念的哲学化肯定。


(彭康校长奔波两地推进学校工作)


彭康校长本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上成果颇丰,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开创性贡献。1928年至1930年的三年间,彭康翻译和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译作和著作20余篇(部),共26万字。其中包括翻译出版马克思的《费尔巴哈论纲》、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柯尔施的《新社会之哲学的基础》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彭康认为:“辩证法的唯物论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有它之所以发生的社会原因及哲学史上的发展系统。”而他翻译这些书籍的目的就是“为的使中国的读者能理解辩证法的唯物论之根本原理,及它在历史的发展上是包有全哲学史的必然的发展阶段”(《彭康文集》,134页)。

此外,彭康还撰写了《哲学的任务》《思维与存在——辩证法的唯物论》等介绍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文章,发表《五四运动与今后的文化运动》《新文化底根本立场》等论文和时评。1929年,彭康的七篇哲学论文结集出版,名为《前奏曲》。他在书的前言中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指出:时下形形色色的流行理论是否能够“合理地正确地解释这个世界和社会?”在中国正在变革的社会状态下,这些理论“是否能切中实际”,“是否能给予一般人们以精神的武器?”他认为,切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斗争”的理论已经出现了,“它所根据的方法——唯物的辩证法(《彭康文集》,132页)。“这种方法是现实世界和社会本来的发展形态,所以是正确而有实践性的。现在我们的任务是把握这个方法来分析中国现实的社会以达到真理,以建立指导行动的理论”(《彭康文集》,133页)。

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白色恐怖”政治环境下,这些理论观点的阐述无疑为混沌的理论界注入了一支清醒剂,为追求自由民主的人民群众开启了一扇认识真理的大门。

就当时的理论界、出版界的状况而言,无论是从写作、翻译的篇目和字数上,还是著作、译作的选题和作品质量上,彭康的这些著作和译作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早期传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译本,在当时的中国大都是首译或较早的版本,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早期传播的重要文献。

彭康校长不仅在学术上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而且以其为思想指导,开展学校的管理与教育方法论。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陈学俊的回忆彭康校长为了提高老师们的哲学思维,亲自开哲学课

“彭康同志为了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思想水平,曾亲自主讲哲学课,每次讲课都是坐无虚席,青年、中年、老年教师济济一堂,专心一致听讲,收获很大,至今大家印象很深,音容犹在。......”[4]


(彭康校长与青年教师谈心)


五、学科历程——从政教科到哲学系


1952年,交通大学撤政教科马列主义教研室凌雨轩任教研室主任,自此开启了交通大学正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1956年,马列主义教研室20余名教师携家属,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随校第一批迁至西安新校址。这其中就包含了西安交通大学哲学学科的奠基人,凌雨轩宋雅莼、马鼎章、陈道真、卢烈英、马骐等西迁老教授。


(1955年马列教研室离开上海前的合影)


1956年后,凌雨轩给研究生开设了《哲学》(即《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课程[5] 。以下是1962-1963年度马列主义教研组开设的“哲学”课程进度表,授课教师为高占明,授课班级为应用物理02、03班,使用教材为艾思奇主编的《哲学教科书》。课程内容包括:“知识与实践”、“真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国家”、“社会革命”、“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如下图)。


(1962-1963学年“哲学”课程进度表)


1978年3月9日,自然辩证法教研室成立。自然辩证法作为科学技术哲学的前身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与科学、技术与工程专业紧密相连,而交大雄厚的理工科背景也为早期的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提供养分充足的土壤,涌现出了汪应洛这样身兼科学家与哲学家为一体的著名学者。汪应洛1952年毕业于交大机械工程系,后成长为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工程哲学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

1981年,马列主义教研室改为社会科学课程部,下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国语文等教研室和自然辩证法研究室。根据李建群老师的回忆,“当时的哲学教研室主要承担全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 [6] 同年根据教育部文件在全校把“自然辩证法”设为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如下图)。


(1981年教育部文件《关于开设自然辩证法方面课程的意见》)


1982年,自然辩证法专业开始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当年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包括原亚艇(春季)、王映林(春季)、潘炜(秋季)、牟小华(秋季)。根据学生原亚艇的培养方案可知,当时的研究生课程中包含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及原理”、“自然辩证法原著及原理”、“现代西方哲学评介”;专门课程“科学技术史概论”、“科学技术论”、“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评介”;选修课程包含“逻辑科学概论”、“算法语言”、“模糊数学”、“系统工程导论”。指导老师为凌雨轩和刘振华。


(1982年春季入学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原亚艇的培养方案)


1983年,建成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硕士点。198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硕士点。 


(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


1984年,社会科学课程部更名为社会科学系,下设中国革命史、哲学、政治经济学、语文、艺术等5个教研室和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建立中共党史硕士点。

1985年,建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硕士点(当时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


1994年,在原有社会科学系基础上,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正式成立,下设哲学系。


(1994年五院一部成立大会)


2000年,原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并,两校部分人文社科专业合并至西安交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部分老师加入哲学系;

2003年,建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

2005年,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博士点,成为当时西北地区唯一的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6年,建成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2008年,获批哲学本科专业并开始招收哲学本科生;

2010年,获批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123日,经西安交通大学“西交科〔201051号”文件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成立,行政挂靠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011年,哲学专业被陕西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

2012年,申报并获批建立了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2015年,哲学系“计算哲学实验室”成立;

2017年10月,哲学青年教师自发组织的“松梧论坛”学术交流平台正式建立;

2019年,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成立;

2020年,获批哲学专业“强基计划”,是西北、东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哲学专业。并于2020年秋季开始招收第一届“强基班”哲学专业本科。同年6月,“彭康哲学讲坛”正式开坛;

2022年,哲学专业获批2021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3年7月,哲学系的第三个学术平台“思源哲学论坛”正式上线;

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哲学学科已发展成为拥有本、硕、博、博士后流动站建制完整的人才培养平台,成为西部哲学学科教学科研重镇,是国内哲学界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

自迁校以来有宋雅莼、凌雨轩、马鼎章、陈道真、马骐、刘永富、李建群、张帆、韩鹏杰、马文保教授历任哲学系(教研组)组长、主任职务。

西安交通大学哲学学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基础理论、信息哲学、身体哲学、价值哲学等领域创造了大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涌现出以彭康、马鼎璋、刘永富、邬焜、张再林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哲学理论工作者。

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基础理论、信息哲学、身体哲学、价值哲学等传统方向基础上,将在德国哲学、认知哲学(智能、生命、医学、经济、管理等方面),科技伦理等新的方向拓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与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http://archives.xjtu.edu.cn/info/1029/7616.htm

[2]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38国文科—工文并重办学传统之开端,http://dwxcb.xjtu.edu.cn/info/1002/2620.htm20231215日访问)

[3] 此部分关于彭康校长的介绍大部分转载自“西安交通大学彭康书院团委”微信公众号,文章“彭·人物 | 彭康校长”[2021319], https://mp.weixin.qq.com/s/Z-g96Nj6rVbcTQlVAw4wpg20231215日访问)

[4] “【彭康纪念文集】陈学俊:彭康通知在教学问题上的重要论述”,交大西迁博物馆,[2021822], http://jdxqmuseum.xjtu.edu.cn/info/1060/2560.htm20231215日访问)

[5] 黄中岩,“西迁抒怀”,《西迁精神研讨会文集——庆祝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10周年暨交通大学迁校50周年》。

[6] 李建群,“李建群|历史在我眼前走过:我与交大哲学系”,http://philosophy.xjtu.edu.cn/xsjs/wswx.htm (2023年12月15日访问)



撰稿人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哲学系 

王振嵩 助理教授


特别鸣谢:

马文保教授对该工作进行指导和建议

王赛助理教授协助收集材料

“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姬晓鹏、叶晨露、蒋闻婕等老师协助收集相关史实资料


日期:

2024年3月17日


版权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