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周日)下午,由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主办,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档案馆协办的“彭康哲学讲坛”第31期学术讲座在兴庆校区西迁博物馆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民族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邹诗鹏教授,讲座主题为“全球化变局下的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 本次讲座由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嘉新主持,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栋教授、哲学系罗久教授作为与谈人参与讲座。参加讲座的老师、同学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讨。
邹诗鹏教授首先回顾了交大西迁的历史意义,特别感谢了西迁博物馆、档案馆的工作人员。邹诗鹏教授的讲座视野广阔,语言深入浅出,思想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对全球化变局的历史沿革阐释以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具体实施。
首先,邹诗鹏教授以“概念”的重要性为引言,提出理论研究在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地位与重要性,尤其是对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也是哲学关注的问题,其需要依靠理论学科对基本概念进行阐释。国家民族建设非常重要,例如交大西迁背后就有关于民族问题的筹划。但在实践层面所作的国家民族的建构并没有体现在法律及相关理论中。邹诗鹏教授通过辨析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激进主义的区别,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严肃性、正当性等特征,指出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建设的根基性的地域转化式的深远影响。此外,邹诗鹏教授通过列举两个层面的斯宾诺莎,即西方近代哲学中的斯宾诺莎与近代政治哲学中的斯宾诺莎,指出扩展哲学研究范式的重要性。
随后,邹诗鹏教授聚焦“国族”,提出族群自觉是每个少数民族作为文化自觉和一种国族建构之间的关系。同时邹诗鹏教授强调去一线进行社会调研对于哲学研究的重要性。邹教授同样强调民族概念的重要性,这里的“民族”并不是特指少数民族 ,“民族”概念具有丰富的层次性。邹教授指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参与国家民族建设、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国家层面的共识。与此同时,邹教授谈到民族多样性,通过弗里德里希·梅尼克(Friedrich Meinecke)在《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中写到的政治民族和文化民族的区分问题,指出民族多样性是在文化中的多样性,要通过文化多样性将各个民族涵摄起来。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对于全球化变局下的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问题,邹诗鹏教授认为应该主要在国家民族的视域内讨论。全球化变局是中国当下正在面临的问题,当今的全球化是前三次全球化的调整。邹教授指出,历史学视域下的全球化与政治学视域下的全球化不同。历史学所讨论的全球化从航海时代开始,政治学和经济学讨论的全球化主要聚焦于器物层面,即从工业文明时代开始。邹教授指出,中国和周边世界的关系是处理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时必须要考量的因素。邹教授对三次全球化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分析了三次全球化的区别,指出第一次和第二次全球化是一种地缘政治所构成的政治性的框架模式,而第三次全球化是一种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社会的模式,这是前所未有的。
最后,在第三部分,比起对全球化变局的理解,邹诗鹏教授认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具体实施更为重要,也即国家作为现代的产物,其合法性如何确立的问题。由于资源有限,中国的传统渊源是社会主义性质,其统一民族建设区别于自由主义国家。邹教授指出中国内部团结模式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经济社会推动民族交往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问题本质上就是发展问题,要在发展的意义上理解民族。坚定走经济社会的发展逻辑,尽可能将民族问题中的敏感部分脱敏化、软化。从帝国思维的角度看,要正确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不是联邦,也不是邦联。邹教授通过讲述“中华民族”概念的渊源和发展从而指出帝国思维是不可取的。
在讨论交流环节,王嘉新副教授再次感谢邹诗鹏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观点交融、富有启发性的讲座。杨栋教授从批判性的视角出发分享了几点感想,主要包括科学作为方法和哲学作为目的的关系。他提出要对“普遍性”概念在层次上进行区分,得出哲学的优势在于在时代中发展建构性的结论。罗久教授认为邹诗鹏教授此次主题讲座对于未来的哲学研究提供了示范,指出虽然对于哲学经典文本的解释是哲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但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还是要将哲学与现实相结合。
讲座的最后,王嘉新对本次讲座内容做了总结,并特别感谢了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档案馆的支持以及工作人员为本次讲座的付出。讲座在大家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撰稿人:马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