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交大哲学系!

Welcome to visit our website!

学术信息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信息 > 学术信息 > 正文

“彭康哲学讲坛”第23期学术报告“机器人伦理学的「人在环路」方法学与儒家品德伦理学的应用”在线上成功举行

2022-12-11  点击:[]

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彭康哲学讲坛”第23期学术报告“机器人伦理学的「人在环路」方法学与儒家品德伦理学的应用”于2022年12月10日上午在线上举行。本次报告由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哲学系刘纪璐教授主讲,我系青年教师陈夕朦主持。此次报告学术氛围浓厚,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的热情参与。

刘纪璐教授从我们当下面临的挑战之一:“当代世界面临着劳动力分布的根本转变”入手,指出随着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人类将不能够自给自足地照顾他们的老年人口,医疗保健和其他领域的机器人劳动力将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机器学习使得自主性人工智能成为可能。在人工智能的伦理设计上,我们是否选择功利主义、义务论,还是品德伦理作为主要的理论凭据,都会在社会机器人的最终道德决定中产生巨大的影响,伦理学家必须在机器人设计之前参与讨论不同伦理理据模型的优劣。我们的最佳算法继承了来自人类判断的培训数据中已然存在的偏见,于是会出现“the alignment problem”,也就是人工智能判断与人类价值观并不总是一致的“价值对齐问题”。

通过对应用领域问题的分析,刘纪璐教授提出了以“提高机器学习模型的准确性,并更快地达到机器学习模型的目标准确性”为目的的“人在环路”的机器学习。针对这一项目,刘纪璐教授从人工智能与人工品德伦理模式、社会性机器人的“人在环路“调查问卷、儒家机器人的品德伦理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第一, 人工智能与人工品德伦理模式。品德伦理学是以行动主体为中心而不是以行动为中心;品德伦理学能够接纳文化适应的多元性而不是文化相对主义。机器人的“品德“是指机器人行为所彰显的行为特征或“机器人的性格”。我们需要在机器人中构建根深蒂固的行为特征。机器人的行动特征所彰显的品德不必像人类所培养的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激励的美德一样,而是可以从现有的人类行为样本中收集的。我们不应该让拥有自主性的机器人总是为最大的社会效用而行动,道德决定也不能仅仅基于对实用性的计算,应当采用品德伦理而非功利主义的模式。而儒家品德伦理在社会机器人的道德设计中尤其具有价值。我们可以通过模仿教导孩子们培养品德的类似方法,运用适当的道德叙事建立大数据库,应用强化学习方法,最终达到道德的内部化和习惯习惯化。

第二, 社会性机器人的“人在环路”调查问卷。问卷包含机器人辅助自杀、机器人是否可以说谎话、救援机器人和灾难处理机器人等四组场景。经过对于问卷结果的分析,能够得出如下结论:一,人们的选择反映了他们自己本来会做出的选择;二,在辅助自杀的情况下,人们期望机器人对患者的愿望和需求敏感,但只有在患者患有无法治愈的疾病时才应有助于自杀;三,人们认为机器人不应简单地遵循人类的命令,而应做出道德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四,人们不认为机器人永远不该说谎;五,人们期望机器人的行动能够体现出对他人的诚信、善良和体贴之类的品德;六,人们不期望机器人在对人的治疗方面会一视同仁,机器人可以与个人建立特殊关系,因此对他们有不同的考量、决定上可以因人而异;七,就人类价值而言,在道德困境的情况下可能没有同意、理想或绝对的选择。


第三, 儒家机器人的品德伦理。儒家机器人不需要具有勇气、同理心、慷慨、节制、谦卑、节欲、孝顺等人类美德,其伦理与自动化服务的未来世界有关。儒家伦理中的基本美德应有仁、忠、敬、诚、信、义和智。采用儒家品德伦理设计的社会机器人将具有以下优点:儒家道德机器人将会是根据其分配角色的特定工作描述来设计的;儒家道德机器人会是可信赖的、可靠的并总是尊重对方的;儒家道德理机器人具有的义德不会采取道德错误的行动;它会根据“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指南运作。总而言之,儒家品德伦理是最具有社会面向考量,兼顾个人品德与人际关系的品德伦理学。儒家社会机器人可以在保护人类社会免受未来超级智能机器人可能带给人类的危害的同时,保留机器人的行为选项。对于儒家品德伦理的论证旨在建立具有道德可信度、社会责任感,并且具有智力成熟度的道德主体。对于未来机器人的希望应该是它们会具有所有道德主体都应该拥有的一些共同美德,同时也能有不同的、合乎道德抉择的多样性设计。

在讲座最后的答疑环节,线上听众踊跃提问,氛围十分热烈。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张贵红老师、北京大学隋婷婷老师、我系丁晓军老师以及哲学专业各年级的同学们分别就各自研究与关心的话题与刘纪璐教授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刘教授就“如何通过人类数据样本的采集使得机器和人的行为更相似”“问卷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视为哲学研究或机器设计的依据”“让ai拥有超越人类或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立场是否更适合ai的发展”“形式逻辑是否可以将品德以一种整全的方式表达出来”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合自身相关科研经历,做出了精彩的回答。近三个小时的讲座内容翔实、脉络清晰、由浅入深、引人入胜,讲座互动热烈,启发性强,师友收获满满,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人:哲学2101 莫阳瑾)



版权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