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交大哲学系!

Welcome to visit our website!

学术信息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信息 > 学术信息 > 正文

“彭康哲学讲坛”第26期学术报告“胡塞尔《意识结构研究》中的‘内意识现象学’”成功举行

2023-11-03  点击:[]

“彭康哲学讲坛”第26期学术报告“胡塞尔《意识结构研究》中的‘内意识现象学’”

2023年10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彭康哲学讲坛”第26期兴庆校区主楼E座703成功举行。本场讲座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倪梁康教授主讲,题目为“胡塞尔《意识结构研究》中的‘内意识现象学’”。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主任马文保教授致欢迎辞,哲学系王嘉新副教授主持讲座。


倪梁康教授简要介绍了胡塞尔全集第43卷《意识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文本背景,随后以胡塞尔“内意识”问题的发展为线索,重点介绍了1911年后胡塞尔对于“内意识现象学”的思考,并从“体—用”两方面对其“内意识”思想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倪梁康教授讲述了“内意识”在胡塞尔思想中的发展脉络。倪教授指出,“内意识”应被理解为“内觉知”,1900至1910年期间,胡塞尔基本将“内意识”等同于原意识(Urbewuβtsein),将“意向意识”与“内觉知”称为“意识流的双重意向性”。在1912年初的手稿里,胡塞尔提到“内意识”并将它称作“极为困难的问题”,表明其对“内意识”问题有了新的理解。随后,倪教授介绍了胡塞尔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在意识结构划分中的相似之处。

第二部分,倪梁康教授重点介绍了1911年后胡塞尔对于“内意识现象学”的思考。倪教授指出在功能现象学的语境里,胡塞尔对于“内意识”的论述是对前面内意识基本命题的展开,胡塞尔肯定“内意识具有意向性”,“内意识”中被构造的是意向活动与意向相关项,即唯识学意义上的见分与相分,而这会产生逻辑上的“无穷回退”的窘境。针对这个问题,倪教授分别讲述了唯识学与西方传统哲学各自的解决方法。


第三部分,倪梁康教授“功用”角度讨论了“内意识”的具体内容,包括“起作用”功能与时间功能。倪教授指出,内意识具有某种不同于意向功能的构造功能,只是在“起作用”,且内意识并未构造对象对于内意识的时间功能,胡塞尔在这个时期的一篇文稿中写道:“内意识恰恰就是时间意识。”随后,倪教授指出“内意向性”就是内觉知性。同一性、意向性和内时间性这三层构成了内觉知的基本部分。

第四部分,倪梁康教授讨论内意识中的存在设定问题。内意识本来就是关于体验的意识,实际上就是知情意各自的自证分。这三者可以说是一基质,在现下的感知过去以后,我们能够进行反思、回忆,是因为它已经成为某种某种“内实存”(Inexistenz)

最后,倪梁康教授提两个开放的问题,对意识现象学的“意识”进行了定义。倪教授指出,意识体验的整个系统不仅可以从意向相关项的现象学(Noematik)、意向活动的现象学(noetik)角度进行考察,还可以从内意识现象学角度来考察。这并不是三个领域,而是一个领域的三个立足点,它们恰好与唯识学中的相分、见分、自证分相呼应

讲座的讨论环节,张再林教授倪梁康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点评。随后,倪梁康教授与现场师生就现象学还原、原初质料、知情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最后,王嘉新副教授对倪梁康教授做客“彭康哲学讲坛”表示了诚挚的感谢,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讲座结束后,哲学系于E810室举办了“历史语境中的胡塞尔”哲学圆桌,由王嘉新副教授主持,倪梁康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与各位青年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圆桌会议中,王珏教授阐述了时间性线索在现象学运动、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提出胡塞尔伦理学在人工智能中加以应用问题;尹兆坤副教授讲述了第一哲学视角下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相关问题。针对胡塞尔语言、意识、关联性的问题,尹兆坤提出“被给予性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超出胡塞尔现象学的问题”;随后,哲学系在读博士高元昊分享了自己关于保罗·纳托普的研究计划,阐述了作为纯粹意识领域研究中一个环节的逻辑学概念;王嘉新副教授指出纳托普、胡塞尔、狄尔泰虽然对意识的理解各有差异,但其共同点在于对笛卡尔主义的继承,并强调了在历史语境中理解胡塞尔哲学对于理解其哲学洞见的重要性。

圆桌讨论的最后,倪梁康教授对诸位发言人的研究思路与主题进行了点评,张再林教授对青年学者的研究路向也给出了建议,并且建议在场师生学习梁康教授在学术研究中的开拓与拼搏精神。本次哲学圆桌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版权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