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下午,应西安交通大学荣休教授张再林邀请,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分析》执行主编、博士生导师成素梅教授,莅临彭康论坛,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哲学视域”的讲座。讲座由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王小红教授主持。
讲座第一部分,成老师谈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本体论视域的影响。人工智能的新进展使我们认识到,工业文明正在转向智能文明,人工智能化是智能文明的突出特征。从历史来看,人类的历史是加速的。农业文明以千年计算,而工业文明以百年计算,在工业时代,生产从过去的满足需求转向创造需求,工业时代的技术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困境。信息文明则以十年计算,信息文明是工业文明的高级阶段,在信息文明的高级阶段,信息文明会催生超越工业文明的智能文明,产生智能化社会。智能社会是由科学技术驱动发展的社会,也是机器人化的社会,人机合作会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新的概念框架,超越工业文明时代的概念框架,这需要哲学介入,在技术实现之前,思考人类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并不仅仅是赋能技术,而是赋智技术,智能机器的自主性发生了变化,人工智能具有内生自主性,能够自主学习,自主适应。工具主义技术观,认为技术的善恶取决于使用者。而具有内生自主性的智能技术,其自主性并不是由使用者赋予的,而是由算法赋予。智能机器的自主性,对建立在人与工具二分基础上的规范和制度提出了挑战,立法者需要在本体论上做出变革,才能为智能社会确定规范。智能机器的主体资格应该被如何对待?人机交互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都提醒我们,在智能时代本体论视域必须被扩展。在智能时代,技术的使用也必须确定边界,这需要人文学者对人类做出反思。
讲座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成老师分别谈到了方法论和认识论视域。数字方法运用在线工具进行思考,而非传统的通过读书思考。通过搜索引擎分析数据,并不是传统的因果性分析,而是相关性分析。基于诸如搜索引擎之类的工具所收集和分析的数据,便可以提出知识主张。成老师谈到,认识论问题首先是人工智能本身的认识论,符号主义把一切都通过编码来变成符号,形式化的界限,也就成为人工智能的界限。符号主义无法随机应变,而人工智能应该能随机应变,具有应对技能。德雷福斯批评了符号主义的连续进步观,追求能与环境互动的机器人。柯林斯则从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出发,批评德雷福斯忽视了思考与行动的结合。行动与事件相联系,行为则与人的动作相联系,井然有序的行动,而不是行为,形成了我们所体验的世界。人工智能技术,还带来了算法认识论。现有的哲学框架是实体自我的,而网络技术则使人们转向关系自我。算法思维使我们从重视背后的原因,转为重视数据本身,对技术的深层次原因缺乏思考,不相信人,而是相信技术。
讲座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成老师分别谈到了伦理学视域和人文主义视域。算法本身内含有劝导式技术,能够利用人的内驱力,这提醒我们关注算法的权力,关注劝导式技术。技术劝导带来了伦理的挑战,现在仍然缺乏对劝导技术系统的伦理学研究与伦理审查。归责的因果关系也存在困境,技术是多主体的,且具有开源性,难以问责。人工智能时代,也产生了人的身体技术化的问题,这也会产生社会性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被考虑。智能时代,在伦理学领域,元伦理学与应用伦理的二分,已经不合时宜。成老师谈到人文主义视域,智能技术可以使人脱离工作,因此追求生命意义与精神文明,变得重要。对于人本身的反思,也日益重要。人文环境如何塑造是智能技术应该解决的问题。人与社会与技术融合的发展,全面提升精神文明,才是智能时代所应有的。
在问题讨论环节,围绕成素梅教授讲座中的哲学追问,张再林教授、苏州大学邢冬梅教授,以及参会的师生,就人与机器人的区别,德雷福斯对符号主义的批判,人类主体性等问题与成老师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最后,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中哲宋明理学专家常新教授从成素梅老师既深邃又开阔的研究出发,强调哲学应该处理当代实际问题,关注人类文明发展,并感谢成老师的精彩报告,期待成老师再次来访。参加本次讲座的还有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张志伟副教授、法学院唐学亮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亮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张兵教授、西北政法大学何小勇教授、西安邮电大学王策副教授,以及校内外师生。
(新闻稿撰写:胡轩阁;照片拍摄:任程亮、屈彦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