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交大哲学系!

Welcome to visit our website!

学术信息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信息 > 学术信息 > 正文

“松梧论坛”第30期学术报告“如何理解知识的基始性”在线上成功举行

2021-11-28  点击:[]


由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主办的第三十期松梧论坛学术报告“如何理解知识的基始性”2021年11月24日腾讯会议线上举行各位参会师生齐聚一堂,共同参与本场由四川大学哲学系徐召清老师带来的精彩讲座。本场报告评论人为厦门大学郑伟平老师北京大学王洪光老师,我校哲学系丁晓军老师主持

徐召清

讲座之初,徐召清老师指出关注到这一问题是由关于逻辑与哲学的关系的思考开始的。知识的基始性这一问题在知识优先的认识论背景中产生,最早由威廉姆森在《知识及其限度》一书中提出,该书是利用认知逻辑来研究认识论的典范,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由于本报告的讨论过程中会使用到诸多逻辑知识,徐召清老师也想借此探讨逻辑在哲学研究如何发挥作用。

蒂莫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

知识“优先”的多个维度进行区分的基础上,徐召清老师首先澄清了两个关键概念:知识和基始。知识不同于认识,也有很多具体的种类,但关于知识基始性的讨论主要针对的是形如“S知道p”的命题知识。而按威廉姆森的用法,“S知道p”条件是基始的,是指它不能被分解为纯粹的内在条件和纯粹的环境条件的合取。徐召清老师主要就命题知识重构威廉姆森对知识基始性的论证。

其次徐召清老师考察文献中威廉姆森知识基始性论证的三种典型反驳来自Brueckner2002)和Jackson2009)的“基于因果关系的反驳”Leite2005“基于自由重组测试的反驳”;Ruben2020“基于条件普遍性程度的反驳”。徐召清老师对三种反驳进行了细致介绍并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讲座最后,徐召清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他在研究这一哲学问题时所收获的一些一般性的教益例如关于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之争思考,以及一些哲学方法论的反思,提出了在哲学写作和哲学诠释中应尽量做到“清晰有度”“厚道有节”以面对可能的“误解”与“被误解”。徐召清老师特别赞同罗素的主张认为逻辑不仅是哲学的工具,更是哲学的本质并且号召大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尽量多学一点逻辑徐老师还向大家推荐了一本适合于哲学专业的逻辑教材Theodore SiderLogic for Philosophy

        在随后的评论环节郑伟平老师对知识优先的认识论做了一背景补充,重构了威廉姆森的基始性论证,指出了相关论争的焦点,对徐老师的相关回应进行一些质疑和补充,并提出了如何理解知识基始性和知识优先性之关系对于“优先性”概念的不同理解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郑老师尤其分享了厦门大学博士生金凤琴将证言例子化文为图的做法,使听众清晰地理解自由重组原则

郑伟平

王洪光老师评论中首先说明了自己对威廉姆森论证思路的理解,在对论证中的相关前提进行逻辑检查的基础上发现了其中的可疑前提进而提出了自己的反驳,认为“合成”不等同于“合取”,“通过证言知道”也不等同于“知道”,因而威廉姆森例子有效性存疑或者作用有限。最后,王洪光老师主张对威廉姆森相关论证中的隐藏信息、隐藏规范进行揭示,并指出了比较有前途的论证反驳方式

王洪光的屏幕共享

          徐召清老师对评论人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也对参与讲座的其他师生的问题进行了回答例如知识的“限度”指什么,这种限度与知识的优先性有何关联,以及威廉姆森为什么提出认知主义等等

本场讲座中,各位老师通过逻辑论证的方式对知识的基始性这一问题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分析与讨论,让我们看到了逻辑在哲学中发挥的作用。正如丁晓军老师最后所点评,哲学系的同学还是应该多学一些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己的表述和论证更加清晰有效,在遇到问题时也能借助逻辑工具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在本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精彩讲座与讨论中,同学们不仅了解到“知识基始性”这一前沿问题,拓宽了学术视野,也极大加深了对逻辑与哲学之关系的理解,加强了学好逻辑的决心,受益颇多。

供稿:李沛泽

校稿:丁晓军




版权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