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交大哲学系!

Welcome to visit our website!

新闻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报道 > 新闻报道 > 正文

多面的彭康——学术会议“东亚哲学的产生与发展-跨文化主义的视角” 侧记

2020-10-13  点击:[]

 

2020927日星期日,“东亚哲学的产生与发展-跨文化主义的视角”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哲学の生成と発展間文化の視点から)在线上举行。会议由中山大学廖钦彬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伊東貴之教授组织筹办,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资助。我系王嘉新副教授应邀参加会议。

会议共包含5个主题报告与1小时的综合讨论。第一场报告人是日本上智大学的浜渦辰二教授,报告的主题是“日本哲学史展開期におけるフッサール現象学の受容” (胡塞尔现象学在日本哲学史展开期的接纳)。浜渦辰二教授细数了以战前的西田几多郎、田边元、高桥里美、战后的山本万二郎、山口一郎等为代表的日本学界对胡塞尔以及现象学的接受史。之后,东京大学教授鈴木将久讨论了“革命文学論争における彭康”(革命文学论战中的彭康),他关注了彭康在京都大学的求学背景,并从中国近代文学史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彭康对后期创造社的影响以及他在左翼文学中的核心作用,尤其分析了彭康对鲁迅的批评,指出了左翼文学内部前后期的思想冲突与变化,修正了过往对中国近代左翼文学史中的理解偏差。西安交大的王嘉新副教授以“近代中国哲学中的柏格森形象:以彭康为例”(近代中国哲学におけるベルグソンの受容――彭康を中心に)为题,讨论了彭康对柏格森哲学的理解,关注了彭康对唯生哲学与科玄之争的不同态度,讨论了彭康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当时的革命意义以及西学研究的中国语境问题。中山大学的朱刚教授以“家的现象学——海德格尔、列维纳斯与儒家”(家の現象学――ハイデガー、レヴィナスから儒家へ)为题,聚焦于当前中国现象学界在跨文化领域的重要探索,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以及儒家的角度出发对比了“家”的概念。最后,中山大学张伟教授作了题为“静寂意识与万物一体”(静寂意識と万物一体)的报告,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用现象学的方法考察了舍勒的同一感与宋儒的万物一体等思想资源中可以沟通和相互阐发的诸要点。在会议中以及会议末的讨论的环节里,中日学者就诸多议题进行了讨论,例如海德格尔的“起源”概念和东亚的人伦观念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中有两个主题报告是关于彭康思想的研究。它们分别从文学史和哲学史,即宽泛的思想史角度深入研究了彭康在2030年代写作的经典文献,包括《哲学的任务》、《科学与人生观——近几年来中国思想界的总结算》、《思维与存在——辩证法的唯物论》等。彭康在日留学时期的京都帝国大学是当时日本哲学中的“京都学派”的重镇。会议循着中日文学、哲学界的交流议题,从多重视角透视了近世思想中的彭康。铃木教授将彭康的历史性脚色挖掘出来、尤其把彭康在创造社后期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凸显了出来。针对这一论述,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刘建辉教授指出,彭康把理论实际运用在社会改造方面是成功的,但在对文学批判,特别是针对鲁迅的批判上却是失败的;他还指出,后期创造社的冯乃超、李初梨、彭康都是哲学理论背景出身,他们与福本主义(福本和夫共产主义思想)或京都学派左翼思想之间究竟有多大程度的思想关联,值得进一步去追问;彭康在构筑革命理论的言论中提出的“奥伏赫变”(aufheben:扬弃)概念也值得从革命的文学史的角度作进一步研究。围绕着彭康的哲学思考,京都大学安部浩教授提出的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如何处理机械论(必然)与意志自由的问题,彭康对意志的强调如何融洽的处理二者?”王嘉新副教授的回应是:彭康把自由意志问题作为人的精神创造,它更加强调物质和精神的配合,而非聚焦于讨论意志自由的机制如何从物质中发生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一立场也包含着一个深层原因,它把物质更多地理解为一种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而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构成世界的材料。因此,机械论与意志自由这一哲学困难被社会经济的生产论和精神文化创造论所取代,二者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有关联的错位。

本次会议对彭康思想的聚焦以《彭康文集》为基础,显示出了彭康的思想遗产在不同学科视角中所焕发出的光彩。未来,在中共党史、中国近代的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史、西学东渐史方面对彭康思想的再发现和系统研究,将会提供一个更加丰满的彭康思想形象。研究彭康校长的思想是对他的卓越贡献与伟大人格的最好纪念。


供稿:王嘉新

版权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