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交大哲学系!

Welcome to visit our website!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课程 > 道家的智慧 > 正文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简介

2017-09-20  点击:[]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是人文学院哲学系开设的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类选修课程,教学团队有五位教师组成:王伟、邱根江、雒自新、丁晓军、张志伟。该课程自2016年秋季开设,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首次开课就在期末学生评分获得97.36的高分。

1课程的兴起与现状

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兴起源于批判性思维运动。批判性思维运动则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对美国国内教育模式所存在缺陷的反思。当时美国的一批教育家对美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就行了充分的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越来越新,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思考能力却明显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而且存在继续弱化的趋势。有学者对这种现状给出了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把现代社会的运作比作一架傻瓜相机,我们的教育确实培养了足够多的能熟练操作这架相机的人,但其中能发明和改进相机的人却越来越少。显然,具备后一种能力比具备前一种能力更为重要,然而这部分人在美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却在不断下降。学者认为,这批人所占的比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关键性指标,导致这一比例严重下滑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美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所存在的缺陷。在这样的背景下,掀起了一场始于美国,其影响很快遍及北美和欧洲的批判性思维运动。

批判性思维运动至少有三个直接的结果:一是促使了非形式逻辑的诞生。非形式逻辑是逻辑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讲述日常生活中分析、解释、评价、批评和论证建构的非形式标准、尺度和程序。二是在高等教育中出现了一门以教学生“如何思考”的基础课程,即批判性思维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是出现了全新的能力型考试模式,如综合能力标准化考试GRE、GMAT、LSAT、MBA、MPA等等,这些考试不同于以往的知识型考试模式,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考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美国,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和本科通识教育的战略发展基本是同步的,目前美国高校基本都开设了这一课程,很多国外名校都将这一课程列为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国内高校开设该课程的还不多,迄今只有近百所高校,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2003年,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作为通选课在北京大学首次开设,2004年纳入暑期学校课程,并开始每年讲授两轮,分别面向“元培计划”学生和其他院系一年级的本科生。在教育部高教司2011年工作要点中,关于“推进以‘文理交融’为重点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部署,提出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批判性思维》课程建设,并开始举办一年一次的全国“批判性思维”课程建设研讨会。

2 课程开设的意义

美国教育委员会调查指出,“大学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熟练和公正地评价证据的质量,检测错误、虚假、篡改、伪装和偏见的能力……这对个人的成功和国家的需要都有核心的重要性。”所以,在美国,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是衡量本科教育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也是研究生入学检测的主要目标。目前,我国已借鉴并推广了国外综合能力考试的形式,在MBA、MPA、MPAcc、GCT,及各种类各层次公务员招录考试、大型央企和著名跨国公司招聘高管考试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检测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考察目标。具体而言,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意义主要有:

1)有助于从感觉思维中解放出来,培养和具备批判性的思维态度、思维技能和思维品质;

2)有助于批判性地学习有关学科知识;

3)有助于成为更加自主的有思想的公民和负责任的个体

4)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

5)有助于获得对世界的更好理解

3 课程特点

本课程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侧重思维训练,以日常思维为中心进行批判思维方法和论辩训练,提高逻辑思维素养。课程特点是突出和加强思维训练。

4 课程组成员构成

1)王伟:副教授,哲学博士,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人文学院院长助理,哲学系副主任。2003年留校任教至今,曾教授“逻辑学”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6门。制作的“逻辑学”课件于2008年荣获“SMARTBOARD杯”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2014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接受全英文教学培训并在中英方考核中获得优级评价,于2013年我校授课竞赛中荣获三等奖,被评为崇实书院、人文学院2014年度优秀班主任、2011年最受喜爱的学业导师等。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见长,2008-2016年担任两届哲学系本科生班主任兼学业导师,培养的哲学专业本科生除了进入清华、北大、人大、南大等一流高校继续深造之外,也在普华永道、强生、基恩士等世界500强企业,康佳、中国移动、广物汽贸等国内500强企业,以及中老经济特区(老挝)等政府、事业单位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打破了社会上关于哲学专业就业受限的传统认识,充分显示了思维训练对人才培养的成效。在研究方面,曾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校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与“十一五”及校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撰写或翻译发表CSSCI期刊论文10余篇,出版译著1部,合著著作2部,参编教材1部。

2)邱根江:副教授,哲学博士,美国天主教大学访问学者。教授“逻辑学”、“法律逻辑”等本科生课程5门,所讲授的“逻辑学”于2013年我校授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曾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1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2部,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

3)雒自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逻辑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美国MIT访问学者。曾任南京大学文科基础课首席教授课程“逻辑学”助教及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树人大学“形式逻辑”课程主讲教师。发表关于认知悖论的学术论文近20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省级社科基金1项;合著著作1部,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7篇。

4)丁晓军:南京大学逻辑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讲师,曾赴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进行访问学者研究工作,撰写及翻译发表CSSCI期刊论文6篇,参与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具备很强的学术能力。

5)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与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培养哲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讲师,曾主持校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2篇。

5 课程开设思路

1)突出思维训练的教学权重:大量引入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案例,力求将逻辑知识传授与实际思维训练紧密结合。

2)提高思维训练成效:关键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思考和思维潜能,所以将选择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时效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乐于接受课堂思维训练,并在课下主动进行实际思维训练。

3)考核方式:期末交综合作业一份,要求列出在平时阅读中发现的逻辑错误,并进行逻辑分析,力求拓展教学空间,将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教学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思维潜能。

版权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